捍衛生命科學弘揚人文精神

——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人文融彙”辦學模式的樣本思考

本報記者薛中卿

今年年初的一個周末,太湖湖畔的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迎來幾十位長三角其它學校的同學。這些來自美國、挪威等國家和地區的孩子前來參加該校首度舉辦的“周末學校”活動。在周六至周日“兩天一夜”的時間裏,他們與自己的父母,以及實驗學校的老師、同學一起在校舍附近的野外露營,在晨曦中觀察昆蟲飛舞,在陽光中頌讀《中庸》、《孟子》,在夜幕下練習武術……“利用周末假期,讓不同國家、不同學校的孩子與老師、家長們一起共同對接野外生活和學習。這種在戶外環境進行的開放式教育形式非常罕見,”無錫市社科界一位專家稱,在傳統應試教育、“注入式”教育依然成爲主體教學形式的大背景下,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這種捍衛生命科學、弘揚人文精神的“人文融彙”辦學模式值得思索與借鑒。

融洽中西、通達古今的教學理念

2003年,飲譽世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蘇州吳江市七都鎮廟港創建了太湖大學堂,這裏面臨太湖,占地200余畝,甯靜而雅致。2008年9月,先生又就地創辦了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

“體驗式教育是學校的主要教學法,我們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學爲基礎,結合歐美式的戶外教育、文化課程、心靈輔導,呵護兒童身、心、靈的健康,培育出藝德兼修、知書達禮、心胸寬闊、體魄健全的高層次人才。”實驗學校的郭姮妟博士在談到辦學初衷時告訴記者。

在GOOGLE頁面,記者輸入“南懷瑾太湖大學堂”這八個字,電腦用了0.18秒的搜索時間顯示出4490項查詢結果。其中,南懷瑾的兩段講話實錄,折射出一代大師的辦學抱負和教學觀念。一段是他抨擊的: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爲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爲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另一段是他弘揚的: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爲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家教是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

崇尚“自然體驗”的教育實踐

1月15日,記者來到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參加學校第一期學生的課堂教學和結業典禮。

步入這所包含從幼兒園到初中的住宿學校,滿目是綠地、大樹、河塘和鴨群,孩子們歡笑聲不絕于耳。在河塘附近的一處堤岸,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觀察和分辨田中種植的藥草品種。這位老師說,他們以中國醫藥理論爲基礎,編制適合兒童的教材,開設了養生健體醫理課程,讓孩子從小懂得如何養身與保健。時至中午,大家圍著火爐和木屋煮米飯、烤牛肉、做蛋糕,手拉手表演節目,一起度過了愉快的結業活動。

“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許多城市已是現代化大都會,孩子在都市的鋼筋水泥的叢林裏,除了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還被剝奪了在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自然體驗,”據校方人士介紹,他們希望通過教學,讓孩子們親自去撫觸自然脈動,接受自然洗禮。太湖大學堂和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成立至今,已與中、美、法各國共六所學院簽訂了教學合作計劃,其中核心內容就是推廣以“自然體驗”爲核心的教學形式。合作機構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中國科學科技大學、複旦大學、美國管理協會等。目前,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每周就有一天戶外體驗課程,可以露營、運動、生態觀察,每學期有一次三天的體驗營。

構建環保、人性化的教育載體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學校主體建築物均采用了環保建材,透光通風的設計,爲小朋友在天然、舒適的環境中成長與學習,營建了一方淨土。

講堂樓值得一提。這幢樓宇的建築設計,充分考慮了環保元素。其中,講堂的第二層爲可容納二百多人的大堂。大堂采用中國園林建設中的“借景”手法,將窗外綠色導入室內,在空氣、光綫、音響、溫度等各方面精心設計,有別于傳統教室的學習環境。

重視培養外語能力及了解國際事務的基礎能力,學校在硬件建設中設計了“多語角”,努力培養孩子,從小掌握中、英文。整個校區成爲一個多語言的學習地方,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習其它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