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讀後感 張桐瑞(2015)
“禦風而行的逍遙列子,文化不居的大千世界”是這本南老師撰寫得到《列子臆說》的簡介,這本記載了許多哲學和處事道理的書帶給了我不少真實而富有寓意的故事,也正是這些故事帶給了我新的思想和觀念,在這些故事中有三個故事給我的感受是最深,它們分別是:學識同,遭遇不同,九方皋相馬,財多又好客的下場。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施氏家兩個兒子一個精通文學,一個精通武藝。它們都找到了能賞識它們的君王,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孟家的兩個兒子也都精通文武,但他們卻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君王效力而遭受到了殘忍的刑罰,兩對兒子本領一樣,但是結果卻是天壤之別,這不能不引人深思,我覺得這兩個兒子之所以遭遇到的結果不同,是因為孟家的兩個兒子沒有選擇好適當的目標,就像我們常說的歇後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是一樣的,沒有選擇好恰當的目標就盲目選擇一樣,比如說孟母三遷,如果孟母沒有仔細選擇就盲目在墳地旁或鬧事街中安家的話,孟子也很難成為一位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大師,這就可以顯示出做事前先準備好的重要性。
第二個故事是虞氏一族的事,虞氏一族十分富裕,還經常請俠客吃飯,可這是一隻鳶不慎讓一隻抓到的死老鼠掉進了其中一位俠客的酒杯之中,這些俠客一時間便覺得忍無可忍,就在一個晚上一起去報了仇——把虞氏一家殺個精光,這是這三個故事中我最難理解的,虞氏給了他們如此多的恩惠,既讓我們在高臺之上賭博,又給了他們很好的待遇,無論從哪個角度來想,這些俠客都不應該把兩件毫不相干的事強制聯繫到一起,他們更不應該因為這一點雞毛小事就滅掉虞氏全家,初次看到這個故事我們都會譴責這一幫俠客的蠻橫,不講道理與殘忍並都覺得那句“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這句話簡直是無理取鬧,可靜下心來講,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被滅門的是虞氏而不是別人?為什麼那個俠客會說出那樣的話?這兩個問題很值得人思考。在我看來,虞氏之所以會遭到滅門之禍和他自己的處世之道是有著一定關係的。他自己擁有著如此多的財富,便應該安分守己,謹慎度日,而虞氏一家卻十分張揚,盲目讓俠客前來聚眾賭博,這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這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它主要告訴我的道理是即使人生得意,也不要太過張揚。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秦王問伯樂誰能繼承他的技藝,伯樂說給他背柴的九方皋可以,秦王便讓九方皋去給他找一匹千里馬,三個月後九方皋回來了,秦王問題是否找打了千里馬,他回答說找到了,並且補充說這匹千里馬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結果將馬取回來之後卻發現是一匹烏黑的雄馬,後來才發現九方皋因為專注所以關心的是馬的勁骨,後來發現這果然是一匹千里馬,通過這個故事我得知了專心的重要性,以前我寫作業,常常七科作業一起寫,結果顧此失彼,很多作業都沒有完成。
這三個故事都是出自《列子臆說》,南爺爺的注解也使它一本玄奧的經典變成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在這本書中學到寶貴的知識,也讓我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更成功地向前。